春回大地,万物复苏,正是养生保健的好时节。然而,春季养生并非无禁忌,了解并避免以下这些常见的养生误区,才能更好地享受春天的健康生活。

一、一上火就吃解毒丸

春季,由于气候干燥,人体容易出现口干舌燥、大便干结等上火症状。很多人一出现这些症状,就急于服用降火药丸,实则这是最大的误区。

专家建议

  • 春主生发,燥是一大特点。中医将上火分为实火、虚火,要根据火种来灭火。
  • 如牛黄解毒丸对降实火(伴有大便干结)有用,但对因脾胃虚引起的上火作用不大。
  • 预防上火,应做到每日多吃果蔬、多喝水、规律排便等,还可适量饮用菊花茶、金银花茶。

二、春捂不当

“春捂秋冻”是春季养生的基本原则,但很多人对“春捂”的理解存在误区。

专家建议

  • 春捂有三大要点:
    1. 别急着换季。冬季衣物先别急着收起来,等气温稳定了再换季。
    2. 随时增减衣物。春天气候变化异常,早晚温差大,可以带件衣服备用。
    3. 别捂出汗。捂过头了也会导致感冒、抵抗力下降。

三、春天一困就睡

春季,人体血管扩张,血流速度加快,容易导致大脑缺氧,进而引发春困。很多人一犯春困就睡,实则不利于健康。

专家建议

  • 解决春困,要抓住两个黄金时间点:一是起床后,二是午饭后。
  • 春季可以稍晚点睡(晚11点),但要早起(早6点半),以顺应人体阳气的生发。
  • 起床后不妨伸个懒腰,做做干洗脸。散步则可以放在午饭过后,在阳光下走30分钟左右,然后再睡个不超过30分钟的午觉。

四、吃得太酸、太辣

春季,人体阳气渐旺,过酸、过辣的食物会损伤阳气。

专家建议

  • 过酸、过辣的食物最好少吃,如柠檬、山楂等。
  • 此时,如果大家对食物的口味有较高要求,不妨使用适量的辛味食材替代辣椒来为菜肴调味,如韭菜、香菜、葱、蒜等。

五、门窗紧闭

春季,气温上升,湿度提高,各种细菌、病毒等开始大量繁殖。长时间门窗紧闭,或空气流通不好,很容易导致感冒流行、传染性疾病高发。

专家建议

  • 保证每天开窗通风两次,每次至少10分钟,最好能形成空气对流。
  • 最佳的通风时间是在日出后和日落前。

六、运动量过大

春季,万物复苏,适合做些舒缓的户外运动,养好阳气,提高一年的免疫力。但此时切忌运动量过大。

专家建议

  • 经历了一个冬天蛰伏,很多人长期不运动,如果此时活动量过大,容易受伤。
  • 如遇雾天污染物较多,最好别出去锻炼。

七、盲目进补

春季是万物生长的季节,人体新陈代谢也逐渐旺盛。此时若盲目大量进补,如食用过多人参、鹿茸等滋补品,可能会导致体内阳气过盛,引发上火等症状。

专家建议

  • 春季养生应以健脾胃为主,少吃发物和易引起上火的食物,如鱼、虾等。
  • 患慢性病的人群尤其要注意。

八、室内不通风

春季是各种病菌滋生繁殖的季节,室内长时间不通风,会导致空气污浊,细菌、病毒等微生物大量积聚,增加感染疾病的风险。

专家建议

  • 每天定时开窗通风,保持室内空气新鲜。

总之,春季养生要遵循自然规律,注意饮食、起居、运动等方面的调整,避免上述误区,才能更好地享受春天的健康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