鸭跖草,又称水竹菜、水打不死等,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。它不仅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,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广泛的用途。本文将深入探讨鸭跖草的来源、形态、生境分布、性味、功能主治以及用法用量等方面,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这种养生花草的健康奥秘。
一、来源与形态
鸭跖草属于鸭跖草科植物,其药材基源为鸭跖草的全草。鸭跖草是一种多年生粗壮草本植物,高40-100cm。它的下部匍匐地面,幼株密被毛。叶互生,叶片椭圆形或近披针形,长4-10cm,宽1.2-3cm,先端渐尖,基部渐狭成鞘。花小而多,排成顶生稠密的圆锥花序,花序长4-6cm;总花梗极短;苞片叶状;小苞片鳞片状;萼片3,椭圆形,长约3mm,背面被腺毛;花蓝色或紫色,稀粉白色;花瓣3,分离,倒卵形,稍长于萼片;雄蕊6,全育,花丝无毛;子房卵形,2室,花柱线形,长约6mm。蒴果印圆形,稍压扁,顶尖。种子半椭圆形,灰白色,有辐射纹,胚盖白色,位于背面。花期10-11月。
二、生境分布
鸭跖草主要生长在海拔1300-1400m的山谷或林下湿地。它适应性强,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。
三、性味
鸭跖草的性味为苦、凉。苦味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,凉性则有助于清热利水。
四、功能主治
鸭跖草的主要功效为清热利水、解毒。它主要用于治疗肺热咳嗽、目赤肿痛、淋证、水肿、疮疖肿毒等疾病。
五、用法用量
鸭跖草的内服用法为煎汤,剂量为9-15g。外用时,适量鲜品捣敷即可。
六、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对鸭跖草的描述如下:“鸭跖草,苦、凉。清热利水,解毒。主治肺热咳嗽,目赤肿痛,淋证,水肿,疮疖肿毒。”
七、总结
鸭跖草作为一种中草药,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和养生功效。了解鸭跖草的来源、形态、生境分布、性味、功能主治以及用法用量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这种养生花草,为健康生活提供有力保障。然而,在使用鸭跖草的过程中,还需注意剂量和体质等因素,以确保安全有效。